廣信科技衝刺北交所:沉寂8年的業績一朝衝天 業績增速遠高同業是否合理 經銷收入真實性或存在疑點
廣信科技衝刺北交所:沉寂8年的業績一朝衝天 業績增速遠高同業是否合理 經銷收入真實性或存在疑點 时间:2025-07-04 17:30:36
作者:光心
湖南廣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信科技”)專注於高性能絕緣纖維材料及其成型製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國內絕緣材料的領先企業之一,已與業內多家龍頭企業建立長期穩固的合作關係,成為行業核心供應商之一。
2024年6月28日,廣信科技北交所IPO獲得受理。回顧廣信科技的上市曆程,曾聯手四家券商,兩度掛牌新三板,真可謂命途多舛。
早在2014年,廣信科技便攜手財富證券,掛牌新三板。
2016年末,廣信科技聯手,闖關創業板。遺憾的是,在2017年9月13日創業板發審委會議上,廣信科技因為資產及業務獨立性被質疑,上市計劃被否。
2020年,廣信科技變更持續督導主辦券商為德邦證券,此後保持幾年沉默。
2023年,公司與聯手再次掛牌新三板,衝刺北交所。
2024年6月,公司IPO申請終於獲得受理。2024年末,廣信科技收到北交所發出的第二輪審核問詢函。
8年業績不動聲色 IPO前一飛衝天
廣信科技早年的上市之艱,或許與其常年原地踏步的業績有關。在廣信科技第一次掛牌新三板的2014年,公司營收為2.05億元、歸母淨利潤為0.17億元。而到了2021年,公司營收仍然僅有2.31億元、歸母淨利潤為0.08億元。曆經8年,其營收增長微乎其微,歸母淨利潤更是有所下降,沒有表現出任何成長性特征。
而此次衝刺北交所,廣信科技卻是攜著優秀的業績而來。2022年到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分別實現營收3.04億元、4.20億元、4.15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達到31.76%、38.05%、43.60%。公司歸母淨利潤也是水漲船高,兩年又三個季度分別達到0.15億元、0.49億元、0.78億元,同比增速高達89.75%、235.55%、189.58%。
直到2022年,公司歸母淨利潤還達不到北交所“連續兩年淨利潤1500萬元”的最低上市門檻。而2023年,廣信科技已經符合“最近一年淨利潤不低於2500萬元”的北交所上市條件。
然而,如此誇張的業績表現必然引起市場與監管層的質疑,北交所在兩輪問詢中對此進行了重點追問。
在第一輪問詢中,北交所要求廣信科技量化分析“2023年淨利潤大幅增長原因及持續性”。
根據廣信科技的回複,公司業績大幅增長主要係下遊行業相關領域投資持續增長推動公司產品需求增長,公司主要產品的銷量、單價、銷售金額均有所增加。
然而,在2024年12月30日的第二輪問詢中,北交所要求公司解釋“業績變動與可比公司差異合理性及增長持續性”。根據北交所的提問,廣信科技因“下遊需求增加”,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增速超40%、扣非歸母淨利潤增速超200%,對比之下,同業可比公司東財科技同期營收增速僅為14.85%、歸母淨利潤更是下降22.77%,另一家可比公司恒源新材2024年上半年營收同比持平、歸母淨利潤下降38%。
公司與同業可比公司存在如此之大的業績增速差距是否合理?我們將關注廣信科技的後續答複。
應收與現金流與收入變動相悖 經銷模式存在疑點
仔細觀察廣信科技的財務報表,也能發現些許疑點。
一是應收類資產與營收的變動並不同步。2022年到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31.76%、38.05%、43.60%,而各期應收款項(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應收款項融資)分別較期初增長69.77%、2.95%、22.13%,增速顯然與營收增長節奏存在錯配。
二是公司近年營收增長並未轉化為健康的現金流。2022年,在公司歸母淨利潤高增89.75%的情況下,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仍然為負。2023年,公司淨現比僅有0.58,較0.70的公認合格水平仍有差距。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淨現比才達到0.76的合格水平。
此外,監管層還對公司經銷收入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據廣信科技對第一次問詢的回複,公司銷售模式為直銷與經銷結合,其中經銷占營收的比例約三成。而具體觀察經銷商資質,可以發現不少疑點。
比如發行人經銷商中沈陽市廣信緣物資銷售中心、邵陽市電工材料有限公司的股東/負責人持有公司股份,視同為公司關聯方,且包含以上經銷商在內的經銷商的同類產品僅向公司采購。
再比如公司前二十大經銷商中存在13家經銷商員工不足10人,其中沈陽市廣信緣物資銷售中心僅有1名員工。部分經銷商“零庫存”模式,采購貨物從公司直接發往終端客戶。
以上疑點引發了監管層對於經銷商關聯性、經銷商渠道業績真實性和下遊實際出貨情況的質疑。監管層要求公司進一步說明公司是否與經銷商存在特殊利益關係、是否存在體外資金循環的情形。
市場前景或有局限 自證創新或有困難
廣信科技在問詢中還麵對著市場和監管層對於行業“天花板”和公司創新能力的拷問。
在招股說明書中,廣信科技對下遊電力行業的增長表達了積極預期,而談到其深耕的絕緣材料這一細分市場,公司表述到:2018 年我國絕緣材料市場規模為654.90億元,到2022年我國絕緣材料市場規模增長至733.6億元,增幅達12.02%。
四年增長12.02%,複合增速還不到3%,該數值或許並不具備足夠的投資吸引力。
而廣信科技在該市場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如何?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自身產品已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監管層在第一次問詢中要求公司給出具體依據,並說明公司重點提到的“無膠粘係列絕緣成型件產品”占其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
根據廣信科技的回複,公司共有7項技術經商會或鑒定委員會評審認定打破國外壟斷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中最新的專利於2021年1月26日評審,該技術問世至少已有四年。此外,根據公司披露,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無膠粘係列絕緣成型件產品”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25%、2.71%、2.54%、2.2.4%,占比極小且逐年下降。
同時公司近年研發費用率在2%-4%左右,且近期在逐年降低。對比同業,不僅較5%左右的平均水平有所差距,其變動方向也與行業趨勢背道而馳。
在此背景下,公司業績高增的態勢能否持續?又能否保持長期競爭優勢?請投資者審慎觀察跟蹤。